十送红军(小提琴钢琴伴奏)小提琴谱
十送红军(小提琴钢琴伴奏)小提琴谱该歌谱演奏者为解承刚,歌曲名称为十送红军,歌谱类型为小提琴谱。歌曲十送红军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剧中才恢复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实上它却是一首编创歌曲。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扑面寒,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几时再回山?
二送红军大路旁,红漆桌子路边放,桌上摆着送行酒,祝愿红军打胜仗。
三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双双拉着长茧手,心藏黄莲脸在笑。
四送红军过高山,山山包谷金灿灿,包谷本是红军种,撒下种子红了天。
五送红军澧水河,鸿雁阵阵空中过,鸿雁能捎书和信,捎信多把革命说。
六送红军兔儿岩,两只兔儿哭哀哀,禽兽能知人心意,血肉深情分不开。
七送红军七里湾,七里湾中一片田,凉风阵阵稻谷香,新米上市人走远。
八送红军八角山,两只八哥吐人言,红军哥哥莫走远,财主回来要倒算。
九送红军过大江,江水滔滔船儿忙,眼望江水肝肠断,穷苦百姓泪汪汪。
十送红军转回来,武陵山巅搭高台,盼望红军打胜仗,盼望亲人早回来。
《十送红军》的歌词以叙事为基础,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如“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叫,树树梧桐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十送红军》的旋律有一个主体(B)和两个变体(c与C),从而构成ABABACA的结构形态。应该说,各段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采用回旋曲式手法 ,从而使整首歌曲风格统一。与此同时,每段旋律又融进独具特色的音乐因素,使得各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在每一段的旋律运行中,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并且在短句的后面予以停顿。尽管在短句间歇时有短小的间奏穿插其中,然而从整体上,它依然给人以抽噎的感觉,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印象。统观全歌,其音乐情感是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融为一体的。
在歌曲《十送红军》当中,有一句是:“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一位井冈山市民说:“按照当时的斗争形势看,拿山那个地方应该属于国民党的统治区域。所以说,当时老百姓怎么可能冒着生命危险在路边去含泪送红军呢?所以歌词很有可能最初是‘那山’,而不是‘拿山’,肯定是后来人们唱错了。”这位市民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对于这种说法,毛秉华认为,拿山那个地区当时并不是国民党的,但是也不能说是红军的,应当属于一个过渡地带,双方交替占领。按照当时的斗争情况,拿山并非一个完全由国民党统治的地区,因此当地老百姓出来欢送红军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关于《十送红军》歌词中的二、四、六、八送为何没有的时候,毛秉华并未作出详细解答。他说:“按照曲风来看,这个是赣南的歌曲,具体是什么原因我就不清楚了。”
在客家人的聚居地,一名年过七旬的客家老太太做出了这样的解答:“《十送红军》这首歌的曲调和客家民歌很像,但是有改动。”在这个客家老太太的印象中,小的时候曾经听过自己的长辈唱过一首类似的歌曲,不但曲调相似,而且歌词内容也都是反映送别的,但是老太太最终也未能想起那首长辈唱起的歌。不过,老太太肯定地说,当时客家民歌当中的“十送”是全部存在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有省略。
按照老太太所提供的一些线索进行查询,遗憾的是并没有查询到相关的内容。但是,在查询的过程中却发现了一种说法,称这首歌是客家民歌中一首名为《长歌》改编的,这首民歌描述的是一名女子送自己表哥远走的情景。
还流传着另外一种说法,称这首歌最初确实是“十送”,但是后来改编成歌曲的时候,为了让演唱更加符合人们的习惯,所以将二、四、六、八送省略掉了。这首歌曲流传甚广,经过许多音乐人的改编再创作,多了很多乐器版的表现形式。其中,手风琴版的独奏曲非常出色,拉起来如泣如诉,能很好地表达歌曲中流露出的情感。